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同阴阳学说一样,五行学说作为禀赋中华民族独特思维逻辑智慧的宇宙哲学观,不仅在古代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全方位影响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以中医学思想灵魂身份深刻影响着国人的心身世界。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曾就五行的本质内涵提出一些原则性认识: “五行的概念,倒不是一系列五种物质的概念,而是五种基本过程的概念。五行理论乃是对具体事物的基本性质作出初步分类的一种努力。
所谓性质,就是说只有在它们起变化时才能显示出来。把自然界重要物质的基本属性作一假定性的分类,而这种工作的成果,也就是五行的理论……所以用‘要素’或‘元素’这种名称来解说‘行’字,我们总会觉得它于义不足。‘行’字的来源,就有‘运动’的涵义。” 李约瑟虽然没能说明五行内涵思想的起源建构过程,但这些看法无疑是精辟中肯的。这种具有运动性、变化性时空过程的“五行”既不是什么特定的材质或星体,更不是虚无的方位空间。按先秦两汉文献及义理逻辑分析五行,实际上是生化自然界四时气候生命万象的五种时空态的天地阴阳合和之气。
五行学说是阐释一年四时之中五种时空态天地阴阳合和之气的升降消长规律及其生化自然界气候生命万象机制的一门思辨性唯物论学说,本质上属于阴阳学说的一个演化分支。 阴阳学说以二分性对立矛盾规律为其思维逻辑基础,适宜阐释自然界气候物候寒热、生灭、盛衰等二象性规律机制特点。当四时四象理论模式建构形成之后,阐释自然界气候生命万物形成演化之道的,以二分性对立矛盾关系为基础的阴阳观,客观上也需要与时俱进,形成基于四时四象时空模式的四分阴阳观。
《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天地“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自然界四时气候生命万象只能是天地阴阳之气交合制化过程中的产物,所以《道德经》四十二章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阳而抱阴,冲气以为和”。“一”者,元气之谓;“二”者,阴阳二气之谓;“三”者,阴阳合和之气。阴阳合和,万物才能生成,故谓之“三生万物”。 天地阴阳之气交蕴化合形成四时阴阳合和之气,四时阴阳合和之气是天地阴阳之气交蕴化合过程中的四种时空状态。
天地阴阳之气与四时阴阳合和之气的关系犹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没有太阳和地球阴阳之气的氤氲合和,就不可能有四时阴阳合和之气的形成。 所以四时阴阳学说还特别不忘强调天地阴阳之气的氤氲相合之道。在这种思维逻辑指导下,最终形成以四时天地阴阳合和之气为子,以天地阴阳合和之气为本的一年四时五行五气模式。此即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所谓“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之意。四时阴阳五行图 五气,后世有五行之气、五运之气、五常之气等多种名称,又常简称五行、五运、五常等。《管子·五行》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天地四时五气是在“天旋地转”时序过程中形成,所以称之五行之气、五运之气。《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旋地转”的时序规律永恒存在,年周期中的天地四时阴阳五气也恒久长存,所以五气又称之五常之气。
天地四时五行之气是自然界生命万物发生形成的物质基础,五行之气在不断地相互制化过程中,创造了自然界独特的生命景观,所以王充《论衡·物势》说“天用五行之气生万物”。当代哲学家庞朴说:“五四以前的中国固有文化,是以阴阳五行作为骨架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思想弥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体系。
更新于:7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