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郑国公常茂:虎父犬子的典型代表,朱元璋为他的生死操碎了心
导语:在广西桂林市恭城县的北方,坐落着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常家村。这个村庄被水环绕三面,就像一个半岛一样,被住建部列入了一份重要的名录中,即“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现在,这个村庄居住着大约一千人,大部分都是姓常的家族成员。据村民们代代相传,他们的祖先是大明开国英雄常遇春的长子常茂。这个村庄的历史和传统,一直被村民们口口相传,代代承传。
在查阅《明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名字——常茂,点开其信息后,书中清晰出现“无子”的标注。这里有点奇怪了,为何官方史料明确表明他无后,常家村这个名字的由来岂不是扑朔迷离?用另一个方式去想,尽管常茂是一个有着荣耀出身的勋二代,但他被记录没有子嗣,那么他的后人究竟是怎样与广西建立关系的呢?真是令人费解。我们或许可以寻找其他线索来解开这个谜团。
今天我们来谈谈《明英烈》评书里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茂太爷”。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离奇死亡的谜团。在评书中,“茂太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来聊一聊他的生平和他的那些重要时刻。同时,对于他的死因,评书中也留下了很多疑问和谜团,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些谜团。他是一个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人物,我们一起来揭秘他的生平以及他的死因之谜,看看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虎父犬子的典型代表】
常茂来自怀远地区,他是大明建国重要人物常遇春的非嫡长子。在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的七月,鄂国公常遇春在返京途中意外离世,他只有四十岁。得知此消息后,皇帝朱元璋感到十分震惊和悲痛。为了表示对常遇春的尊重和悼念,朱元璋特别赐予其葬于钟山(现在的南京紫金山)之下,并追封他为开平王,给予了“忠武”的谥号。
在公元1370年的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皇帝赐予了众多功臣丰厚的荣誉。在明朝建立之前,已有三位公爵获得封赏,除了备受赞誉的常遇春外,还有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徐达被封为信国公。此次,他们两人的地位再次提升,分别被加封为韩国公和魏国公。尽管常遇春已离世,但他的子孙仍享有荣誉。朱元璋特别封赐常遇春的庶长子常茂为郑国公,每月赐予三千石的俸禄。在所有开国公爵中,常茂的郑国公位列第三。这样的封赏不仅是对常遇春的纪念,也是对大明建国功臣的嘉奖。
这六位公爵,包括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他们在历史上地位尊崇。朱元璋给他们颁发了丹书铁券,使得他们的子孙能够继承公爵的称号。除了常茂,其他五位都有后嗣传承。由于朱元璋性格有处女座特质,他担心常遇春的爵位会无人继承,因此特别规定了郑国公的爵位可以由兄弟接替。这些公爵的荣誉和权力得到了朱元璋的特殊照顾和保障。
命令规定,后代子孙需世袭承袭。然而,如果常茂没有后嗣,那么他的兄长去世后,由他的弟弟来接替。这是《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中的规定。根据规定,后代子孙都要继承世袭的权力。但特殊情况下,如果常茂没有儿子来继承,那么他的兄弟将会接过他的位置。这便是在《明太祖实录》中所述的规定。
在《明英烈》这部长篇评书中,有个人物名叫常茂,人称“无敌将雌雄眼”。他拥有巨大的力量,同时兼具智慧和勇气,擅长使用禹王神槊作为武器。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一套绝技,那就是神秘的“龟背五爪金龙抓”暗器。这些特质使他无论在哪里都能所向披靡,几乎没有对手。在这部评书中,常茂被描绘为一个勇猛无比的战士,他手持禹王神槊,战无不胜。同时,他的智慧也让他在战斗中总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他的“龟背五爪金龙抓”暗器更是让他在战斗中如虎添翼,无论面对怎样的敌人都能轻松应对。总的来说,常茂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几乎无人能敌。
其实《明史》对于常茂的评价并没有外界夸大的那么好,而是描述他“骄纵而幼稚,不懂得世俗规矩”,很像是人们常说的二世祖的形象。尽管他出身不是正统,但他因常遇春的关系,自小便与朱家的皇子们一同学习、生活。朱元璋对他寄予了厚望,但遗憾的是,这些期望最终未能实现。从朱元璋编写的《大诰武臣》中可以了解到,常茂虽然不是嫡出,但他享受了与朱标、朱棣等皇子同等的待遇。这显示出老朱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最终这些期望并未达成,让这一切变得遗憾。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事与愿违”吧。简而言之,尽管常茂曾被人们美化,但《明史》的描述更接近真实。他虽享有高期待,但最终未能如愿,这让人感到惋惜。
常茂是开平王的次子,从小就被家族重视。因为他的父亲功绩卓越,所以家族对他寄予厚望。他在家中享有特殊的待遇,与王族其他子弟一起学习、一起吃饭,家族希望他长大后能够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职责。随着他逐渐长大,他最终被赋予了郑国公的称号,继承了家族的荣光。这段历史记载在《大诰武臣·常茂不才第二》中,讲述的是常茂的成长历程和他在家族中的地位。虽然与原文有一定的差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意,同时也更加口语化、简洁明了。
大明王朝初期,金山的扩张和朱元璋对政治联姻的重视密切相关。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常常与功臣家族结亲。例如,太子朱标娶了常茂的姐姐常氏,加强了皇室与常家的关系。同时,常茂自己则与宋国公冯胜的女儿冯氏成婚,这种联姻方式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非常常见。值得一提的是,冯胜还有一个女婿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周王朱橚,这进一步显示了当时皇室与功臣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洪武二十年的年初,也就是1387年,冯胜将军被皇帝重任为征虏大将,率领二十万将士踏上征战辽东的征程。他准备一鼓作气消灭在辽东地区的北元太尉纳哈出。除了傅友德、蓝玉、赵庸、王弼等老将之外,这次出征还集结了常茂、李景隆、邓镇、吴高等二代勋贵。这些英勇的将领们共同作战,期望一举成功。这支强大的军队在冯胜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赴辽东。他们不仅要面对北元太尉纳哈出的强大势力,还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战斗条件。尽管任务艰巨,但他们信心满满,决心要将敌人一举歼灭。同时,冯胜还得到了许多开国宿将的支持和协助。这些老将们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出色的指挥才能,他们的加入使得这次北伐更具信心和决心。此外,郑国公常茂等二代勋贵的加入也为这次出征增添了更多的力量和声势。整支军队斗志昂扬,齐心协力地执行着北伐的任务。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将会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作出巨大的贡献。
国家建立后,明朝军队表现出超凡的勇气与力量。在一次面对纳哈出的战斗中,二十万人犹如大势之举应对敌情,就像是过度强大了。这是出于向优秀的将领们展示机会,二代勋贵们借此机会来积累军功和经验。其中,常茂的背景最为显赫,他的岳父是大将军冯胜,舅舅则是右副将军蓝玉。然而,这场看似轻松的胜利却因常茂的失误而变得不尽如人意。明军强大无比,以二十万大军对战纳哈出,显然是绰绰有余。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第二代贵族们借此提升军功和经验。常茂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有着强大的家族背景支持,包括大将军冯胜作为他的岳父和右副将军蓝玉作为他的舅舅。然而遗憾的是,常茂没有能够妥善把握这次机会,将这场看似简单的胜利演变成了一场灾难。
明朝军队逼近边境,纳哈出派人来探查明军实力后,深感无力抵抗,立刻决定放弃抵抗并选择投降。这一消息让冯胜非常高兴,他命令蓝玉带领部下去纳哈出的老巢秃河(现今称为伊通河)接收投降。在庆祝的宴会上,气氛正浓,突然间大帐中一位通晓蒙古语的赵指挥误以为纳哈出有逃跑的意图。情急之下,他的外甥常茂为维护舅舅的尊严,冲动地冲上前去,不慎用刀砍伤了纳哈出。
纳哈出将酒浇到土地上,对下属的人用命令的语气说了些话,好像要离开的样子。此时,郑国公常茂就在他部下的坐席中。一个名叫赵指挥的人用胡语翻译告诉了常茂,常茂立刻上前与纳哈出对话。纳哈出突然站起,想要上马逃跑。但常茂拔刀砍伤他的手臂,使他无法离开。这段历史记载在《明太祖实录》第一百八十二卷中,描述了纳哈出与郑国公常茂的交锋情景。
由于纳哈遭遇意外受伤,北元军队在松花河以北的十多万大军中陷入了混乱。这种混乱导致军队突然哗变。在军队撤退时,叛乱的北元军队还对殿后的明军发起了攻击,导致包括都督濮英在内的三千骑兵全部战死。这次哗变和袭击,使得北元军队的士气大减,对战局产生了严重影响。
常茂是首要的负责人,最终因朱元璋的命令,被押送至京师。在当年的八月,他顺利抵达了京师。朱元璋在审讯后,认为冯胜也有一定责任,因此收回了他的总兵官印信并召其返回。随后,他命令永昌侯蓝玉接管军队的统帅权。而常茂本人,则在同年的九月被发配到广西的龙州(现今的广西崇左)。
在丁酉年,郑国公常茂因在前线惊恐扰乱军队,犯下了重罪,按律应当处死。但考虑到他的父亲开平王的功绩,皇上决定宽恕他,将他安置在广西的龙州。这一决定记载在《明太祖实录》第一百八十五卷中。
【常茂生死之谜】
在常茂被派遣到广西之后,为了保持常遇春的家族传承,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做出了重要决定。他封了自己的庶次子常升为开国公,以此确保家族香火不断。在颁布的诏书中,朱元璋坦诚自己当初心急报功,因此封常茂为郑国公。更令人震惊的是,他提出了一句新观点:“若无嫡子可立,则应以贤能而非年龄为标准选择继承人。”这表明在朱元璋的观念中,他更倾向于先立嫡子,若无嫡子则选择贤能之人为继承人。这一决策体现了他的深思熟虑和家族传承的智慧。
这里主要讲讲常茂的详情,不涉及常升了。在龙州地区,过去曾经有这样一个行政区域变迁的历史:元代时期这里被称作龙州万户府。在公元1369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二年,龙州的名字正式确立,并且归属于广西布政司左江道太平府的管辖。当时,朱元璋任命赵帖坚为龙州的知州,并赋予他万户的职位,还同意他世袭这一职位。
在公元1388年的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赵帖坚因病势严重,因他无子嗣,因此他的侄子赵宗寿代替他管理州务。九月时,赵帖坚病逝,接着赵宗寿承袭了龙州知州的封号。但出乎众人预料的是,背负罪责的常茂竟然在此事中引发了一连串风波。
赵帖坚夫妇虽然没有儿子,但她们养育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太平州的本地官员李圆泰,而小女儿则被常茂收为妾。尽管遭遇困境,但因为常遇春的威名以及常茂本身的军事才能,他在龙州地位显赫。赵宗寿虽然继承了职位,但土官大印仍由赵帖坚的妻子黄氏保管。在龙州的军政事务上,常茂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赵宗寿无法插手其中。
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广西那边突然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那就是常茂的离世。与此同时,赵宗寿巧妙地收回了官印,并采取行动逼迫他的伯母。迫于无奈,她不得不前往南京向朱元璋申诉冤情。
对老朱来说,不管是赵宗寿还是黄氏担任龙州的土官知州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不要造成太多混乱和风波。就算常茂的死跟赵宗寿有关系,也并未对他造成多大的困扰。但是后来,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传来了关于龙州的密报,称常茂还活着,他与赵宗寿两人上演了一场戏剧。这消息令朱元璋感到愤怒。他对此进行了评估并定性了常茂在龙州的行为:“诱骗酋长,肆意妄为”。接着,他便开始找赵宗寿要求一个解释。总的来说,事情并未造成太大的风波,对老朱来说,他更关心的是事情的真相和秩序的维护。
皇上的圣旨没有直接下令惩处,特发谕旨告知尔宗寿等人。如果所提到的物品尚在,应立刻送至京师以减轻罪责。再次违反命令的话,就会派遣大将军统领军队进行讨伐,这样的罪责将无法得到宽恕!如果那物已逝,则尔宗寿必须亲自带领所有头目进京详细说明情况。—《明太祖实录(改编版)》
赵宗寿表现得很坚决,他的态度是坚决拒绝听从任何命令,不愿出面。这位看似不起眼的龙州知州竟然敢于公开挑战朝廷的权威。朱元璋不确定赵宗寿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也不清楚常茂是否是在假装死亡。为了彻底了解情况,老朱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在当年四月,他命令已经退休的兵部尚书唐铎前往龙州,劝说赵宗寿交出相关人员,这是先礼后兵的策略之一。随后,他下令调动湖广、江西的卫所马步官军,共计六万多人前往广西。这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和挑战。
在八月,杨文佩作为左都督,获得征南将军印,接任为总兵官。韩观被任命为左副将军,负责广西地区的指挥工作。而宋晟和刘真则分别担任右副将军和参将,他们带领三万京军抵达广西。加上之前已经集结的六万多人以及达兵,明军总计集结了十万大军,准备对龙州展开猛烈攻击。与此同时,朱元璋还派遣了礼部尚书任亨泰前往安南国。表面上是为了让国王陈日焜安心,表明大军并非针对他而来。但实际上是暗中切断赵宗寿的外援支援。这样的军事部署和策略安排,显示了明朝对战局的深思熟虑和精准的军事布局。
明太祖对亨泰等人说:“龙州与安南接壤,大军逼近边境,安南方面必定会心生疑虑。我们应该告诉他们,赵宗寿的罪行不可宽恕,安南应该谨慎守卫边境,不要有接纳叛徒的企图。如果按照我的命令行事,那么两国的边民都将得到幸福。”这样的做法可以减少误会和冲突,维护边境的和平稳定。
赵宗寿察觉到洪武皇帝的态度变得严肃,立即感到惊慌失措。他先请求唐铎返回京城向皇帝汇报,声称常茂已经死亡,他个人愿意承担责任。接着在当年的九月,他亲自前往南京,向皇帝进贡并表达歉意。虽然朱元璋宽恕了赵宗寿,但为了削弱赵家在当地的权力,他设立了龙州军民指挥使司。这一系列事件表明了皇帝的决心和赵宗寿的懊悔。
结论:对于常茂的生死问题,我个人觉得他可能没有真的死去,而是采用了诈死的方式。尽管他在朱元璋、冯胜、蓝玉这些大人物面前,显得能力有限,但处理龙州赵家的事务肯定没问题。由于他那种不满足现状的性格,让他不会心甘情愿地在龙州当个小角色。要知道他的姐夫是握有重权的太子朱标,他的舅舅则是非常有权势的蓝玉。我想,常茂一定在想着如何能再次崛起,重新展露头角。
然而,在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常茂遭遇了重大的打击,那就是李善长案的发生。李善长被削去爵位并被发配到广西后不久,朱元璋编撰了《大诰武臣》,并在其中明确指出常茂与胡惟庸有牵连。对于李善长的死因,其罪名就是与胡惟庸的余党有关。即便是开国第一公爵也未能幸免于难。常茂深知自己的处境危险,他担心朱元璋不会轻易放过他,因此他决定采取假死的策略来自保。
关于赵宗寿的情况,他的身份与常茂并不一致,两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差异。虽然常茂假死的事件中,赵宗寿可能获益最大,但他却是竭力维护这一秘密的知情者。洪武二十八年时,冯胜作为常茂的岳父也遭遇不幸,赵宗寿更是谨慎行事,避免露面。而朱元璋并不关心常茂的生死,他更看重的是借此机会彻底掌控龙州。至于常家村如今繁衍兴旺,这对常遇春和常茂的后代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简而言之,赵宗寿与常茂并非同伙,他虽是假死事件的受益人,但一直保守秘密。冯胜的遭遇让他更加小心,而朱元璋则利用此机会巩固了龙州的地位。常家村的延续对他们的后代而言,都是积极的。
更新于:9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