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生死“天数”,哪些因素影响人的“天数”
后天调养:后天调养适度,以后天弥补先天亦能长寿。如若能“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灵枢-天年》)。说明后天阶段五脏六腑发育良好、机能健全,则气血得以化生,津液润养全身,精神魂魄旺盛。特别是呼吸微徐,则脏气安定,神气内守而不外泄,是肺主治节良好之征;荣卫气血运行通利和调,循常不乱,则脏腑肢节得养;腠理致密,则不受邪侵扰。“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乃长寿之征。如果后天失于调养,“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实),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灵枢-天年》)。也就是说,先天禀赋既已薄弱,后天又调养失当,则正虚不能御邪,邪盛更致精衰,必然减寿。
生存环境: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也是影响其寿数的主要因素。
气候灾变对人群及个体的直接伤害,气候剧烈变化引发的外感病,尤其是疫病,都是影响寿夭的基本因素。《内经》将正常状态下的气候因素称作“六气”,是人生存的基础;过于剧烈的气候变化能致人以病,称作“六淫”,系外来邪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素问-生气通天论》将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看作是“寿命之本”,《灵枢-本神》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地域对寿命也有影响。生存在不同地域环境的人们,其寿夭必然有一定的差异,因为 “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素问-五常政大论》)。我国的地域特点是西北地势高,气候寒冷;东南地势低,气候温热。《内经》认为寒冷的气候环境使人寿长,温热的气候环境使人寿短。其原因,“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素问-五常政大论》)。地势高气候寒冷者,阴寒之气用事,生化缓慢而晚成晚衰;地势低气候温热者,阳热之气用事,生化迅疾而早成早衰。
人与人构成了人类社会,一个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的寿命,“尝贵后贱”,“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封君败伤,及欲候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素问-疏五过论》),即是其例。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