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发源于农耕?传统五行理论是如何指导古代农业生产的?

2024-11-15 13:11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存储网页

“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中国古人用五行来指代天地万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万物间的内部关联。五行理论起源于中国农耕文明,亦可服务于古代的农业生产。因而,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玄之又玄”的五行理论。

“金木水火土”——五大农业生产要素

古人对“土”具有敬畏之心,并且赋予了它人格化的“德行”,所谓的“厚德载物”,指的正是“土”。又有人说“土为万善功德之母”,这也是在强调土在中国古代社会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在五行理论中,土主“运化”,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那些本来污秽的、无用的废弃之物,经过土的“运化”,可以成为有用的东西,发挥它的“善用”。

云南梯田

五行中的“水”,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水可行善,亦可为祸,所以古代人对水的认识和利用,决定了古代农业生产的效率。中国人与水打交道的历史很长。传说早在上古时期,华夏大地暴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当时农田被淹没、家园被摧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尧帝先是派鲧去治水,结果不成功;而后又派鲧的儿子大禹治水,终于成功。

通过与水的“交流”,古人很早以前就对水的性质和作用,及其与土(农田)、木(作物)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尚书·洪范》在追溯历史经验时说:“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天乃锡禹洪范九九畴,彝伦攸叙”。这段话分析了鲧与禹治水一败一成的原因,在于能否按照五行的规律办事。

在五行理论中,水的特点为“润下”,也就是说,水可以滋润万物,同时总是朝下走。在明白了水的特性之后,古人提出人和水在相处之时,要讲究“顺之有容”,意思是说,要顺应水的流向,才能利用他的益处。鲧之所以治水失败,是因为他总是在和水较劲,哪里洪水泛滥了,就去堵、去填;大禹之所以治水成功,是因为他顺应水的流向,总结出了“堵不如疏”的治水方略,疏通河道、开凿沟渠,将适量的水引入农田浇灌庄稼,将多余的水引入大海以消灾祸。

火作为五行中的一行,自然也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古代,人们开垦荒地时讲究“刀耕火种”,火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烧林拓荒,火燃烧过后留下的灰烬,还可以成为极好的天然肥料。事实上,火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仅于此,早先人们秋收之后,会在农田中大规模焚烧秸秆,既可以解决农业垃圾的问题,又可以滋养农田,还可以以高温杀死蛰伏在土壤里的害虫,一举三得。

五行中的“金”,也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金属农具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铁制农具,虽然当时铁制农具的数量并不多,但是人们已经看到了“金”在农业生产中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而五行理论,也是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在时人的著作之中。金在五行理论中的含义为“金曰从革”,革指的就是变革,当金属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时,可以让翻土除草、耕地犁田等改变土壤结构和作物性状的农业生产活动变得更容易,体现它“革”的意义。

五行中的木,指的本来就是草木、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自然更是无须多言。在五行理论中,“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均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这是古人对作物的认识和期望。当然,“木”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结果,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经常用到的一种生产资料,远古时期,农具主要是木头制作的,即便是金属农具出现之后,木头也依然还是制造农具的主要材料。

五行理论发源于农耕活动,古人在农耕中发现了五种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物质形态”,从而总结出了“五行理论”,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正如《左传》中说,“天生五行,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后来,人们又将五行理论进一步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包罗万象的古代哲学体系。但不管怎么说,这套诞生于中华农耕文明的哲学体系始终保留着浓厚的农耕文化意味在里面。

五行与农业分类

五行这个理论被拓展以后,可以指代世间万物,同样也可以用来为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关键要素进行分类。

五行与季节对应,便产生了“五季”的说法。一般而言,天分四季,但是在五行理论中,天有五季,除了春夏秋冬之外,在春秋之间,还多出了一个“长夏”季节。

五季中,春季属木,主生发,意思就是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正是播种、生苗的好时机;

夏季属火,火势向上,因而夏季正是农作物蓬勃生长、不断向上的季节;长夏属土,土主生化,所以这个季节正是农作物将营养转化为果实的关键时期。

秋季属金,金主变革,因而秋季正是农作物形态发生巨变的一个季节,是最终收获的关键时刻;

冬季属水,水曰向下,因而到了冬季,万物蛰伏于地下,正是“冬藏”时节。

古人还将五种对农业生产有害的东西,与五行理论结合到了一起,因此总结出了农业“五害”。管仲曾经说,善治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除,水为最大。水是五害之首,但是在五行理论中,水害并不属水,而是属木,因为“水性”的水是向下走的,有益无害。而“木”的特点是“生发”,向上走,当水开始向上走的时候,意味着水势失常,已经难以控制,因而成害。

五害中的其他四害,属火的旱灾,属土的风雾灾害,属金的厉灾(病害),属水的虫害。在治理五害的时候,古人也采用了五行相克的理论。例如水克火,所以古人用建造水利设施的方式,来对抗属火的旱灾;又如木克土,所以人们用植树造林的方式,来对抗风灾。

古人用五行理论,给农业生产中的要素做了详尽的分类,分别有:

五谷:稻、黍、稷、麦、菽;

五贼:蟊、螣、蜷、螟、蟘;

五畜:羊、鸡、牛、狗、猪;

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土: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平原……

以五分类建立的农业系统,今天看来或许有些太过原始、初级,但对于古人而言,这套理论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指导农业生产的系统性理论,促进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李伟娜

END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

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

更新于:2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