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十九、五行学说有哪些?

2024-09-27 16:28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存储网页

十九、五行学说有哪些?

金栋按:“五行”一词,始见于中华传世典籍、现存史书之最古者、上古帝王之书《尚书·甘誓》篇,具体如《尚书·洪范》篇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即水、火、木、金、土。但此五行既非相生序,亦非相克序。而后世说五行者,又多以《尚书·洪范》篇为据而推演。实际上,此《洪范》之五行,乃天文历法之始。如

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说:

“小凉山彝族十月历以夏至和冬至为夏冬两个新年;两个新年之间各占五个太阳月;相邻的两月又分别以公母称之,用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中国上古最古老的十月历的月名,当是依《洪范》五行所排列的顺序来命名的:从夏至新年开始,经水火木金土五个月,到冬至新年;再经水火木金土五个月,又回到夏至新年。一年十个月分别配以公母,便成一水公,二火母,三木公,四金母,五土公,六水母,七火公,八木母,九金公,十土母。

“由于此历夏至在一月,为纯阳之月,自此以后阴气逐渐上升,它与二月组成一对时,二月便成为阴。同样以三四月配对,四月比三月阴盛,故三月为阳、四月为阴。五月和六月也组成一对,冬至在六月,六月为阴气最盛的月份,故五月为阳、六月为阴。冬至以后阳气逐渐上升,情况就发生转折,七月比六月阳气盛,故六月为阴七月为阳;九月又比八月阳盛,故八月为阴九月为阳;下年一月又比十月阳盛,故十月为阴一月为阳。这就是为什么河图洛书上的十个数与《洪范》五行相配对,其运行方向在六月以后发生逆转的道理所在……

“所谓水火土金木《洪范》五行,实即半年中五个太阳月的名称。这种历法的相邻两个月又以公母相称,所以便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月名。这就是所谓五行生成之数……

“因此,所谓《洪范》五行,并不是什么哲学概念,而是上文已经阐述过的五时,也就是将一年分为五个季节的历法。”

据中华传世典籍记载,“五行”有天地之分,即“天有五行”与“地有五行”。如唐·孔颖达《尚书正义》说:“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溯其源:

1、所谓“天有五行”,乃太阳的五种行度——五气流行,亦名天道五行,即历法概念,指天体宇宙(日、月、地球相互作用所致)自然运行变化之规律,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表述。如

(1)《孔子家语·五帝》说:“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2)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土居中央[而主季夏气]。”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4)《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5)刘熙《释名·释天》说:“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

(6)《白虎通·五行》说:“五行者……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

天有五行,乃太阳的五种行度——五气流行,实则天文历法(据天文、制历法,行五时)——少数民族彝族历法名十月太阳历,中原传世文献称阴阳五行历(详见第三篇)。

中华传世典籍如

①《管子·五行》说:“昔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日至,

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②《春秋繁露·治水五行》说:“日冬至,

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

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

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

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

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

③《淮南子·天文训》说:“壬午冬至,

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

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

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

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

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

以上皆从冬至日到冬至日为一岁,用木火土金水五行表示,每行各七十二日,即始于木行七十二日,依次为火、土、金行,终于水行七十二日,剩余五至六日为过年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皆以“天”而言五行,此五行,乃历法概念,即五时、五季、五气;气,天气、节气、气候之气,“以生寒暑燥湿风”,非《尚书·洪范》等所言“人用五行”——“地”之五行(《国语·周语》《汉书·律历志》“天六地五,数之常也”)。

2、所谓“地有五行”,即指水、火、木、金、土(或金木水火土、或木火土金水之序)这五种物质本身,亦名“五材”,乃人用五行——“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

行,用也。“五行,犹五用也。水、火、木、金、土,各有不同之用,是谓‘五用’也”(程水金《尚书释读》)。

要之,五行之义有二:

第一、指“天有五行”,乃太阳的五种行度——五气流行,系历法概念,即五季、五时、五气;

第二、指“地有五行”,乃人用五行,即五材、五种具体物质。

五行作为哲学概念而被抽象化,并构建了庞大的宇宙模式,从而附会推演天、地、人三才之道,乃战国秦汉以后之事矣!如

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说:

“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且此二事从未尝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然则造此邪说以惑世诬民者谁也?其始盖起于燕齐方士,而其建设之传播之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

自此以后,中华传世典籍大行其道而广演其说。如“《尚书》中之《洪范》,《吕氏春秋》及《礼记》中之《月令》……要之皆战国时阴阳五行家之言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及《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皆与此有关。

据相关史料及梁启超等考述,战国时期之邹衍是将阴阳、五行合流说之始创者。太史公司马谈谓之“阴阳家”,《汉志·诸子略·阴阳家》袭之。实际上,邹衍只论五行(五德终始),未及阴阳。因从现存传世有关邹衍的文献中,并未见到其有论述阴阳说者。

谢松龄《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说:

“邹衍素来被目为‘阴阳家’或‘阴阳五行家’。《史记》述其‘深观阴阳消息’‘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论著终始五德之运’‘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看来邹衍是既言阴阳,又道五行的。由于其著作皆亡佚,我们无从了解其体系的原本面貌。但就现存有关邹衍思想的文献看,其五德终始说中并无阴阳观念。因此,即使邹衍兼言阴阳、五行,亦尚未将二者融合为一。”

而真正将阴阳、五行合流成为宇宙构架者,当是汉儒。《汉书·五行志》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而大倡五行说,后其说大显。而董氏治学非治《易》者,乃治《公羊春秋》,倡“天人感应”之神学宇宙观,说《春秋》之灾异等。汉时,由于官家政治思想需求,先秦阴阳家等阴阳说被汉儒五行化了,且五行说成为汉代官家统治哲学已被神话(两汉之际,谶纬神学迷信思想大盛,充斥朝廷内外)。后来,五行与八卦相配,结合当时之天文星象干支历法、谶纬神学的迷信思想等,成为占卜术数之源,推测国运、占候人事之吉凶祸福等,一直延续至清末。实际上,时至今日,民间早已有复燃之势。《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

实际上,五行已不单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本身,已远远超出了具体的物质,而被抽象化了,即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性质所代表)的运行(与变化)规律。

木、火、土、金、水,乃五行相生序,意义在于“行”。且成为汉代官家统治哲学后已被神话,以此归类、附会推演,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施行政令并规范朝廷命官、民间百姓之衣食住行。当时西汉易学风起,治《易》者又借此说,并附会八卦、干支等阐释推演《周易》,推测国运、占候人事之吉凶祸福等,从而构成天体宇宙、天地人间万事万物“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应”等自然(神学)宇宙观,影响深远!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说:

“欲明西汉人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知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不过后来阴阳家即根据此等配合以立说。至《吕氏春秋》及《礼记》中所载之《月令》,则此等配合,即已成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有学者认为“《内经》之学,出于道家”(胡天雄《素问补识》),请问,其能统帅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体系推演工具的《内经》全书吗?儒、道二家谁对《内经》理论体系影响之大是否已明?愚见,“对《内经》理论体系影响最大者,是儒家思想”(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即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学术思想体系。

兹不揣浅陋,简述战国秦汉时期五行说有哪些?

五行说是封建社会中国人之思想律,汉代是统治哲学且已被神化。据古代贤哲之宇宙思想观,天人合一、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天人相应等学说一直占据古人之思想意识中,五行说则是其具体体现,故有天道五行说、人道五行说、人德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圣王五帝说、人用五行说、人体五行说等共七种之推演阐述。

(1)天道五行说(天有五行),指天体宇宙(日、月、地球相互作用所致)自然运行变化之规律,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表述。据少数民族历法十月太阳历及中华传世典籍如《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训》《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等阴阳五行历,将一年分十个月,上半年为阳年,下半年为阴年,用五行木、火、土、金、水表示。见本书相关内容,于此不赘。

(2)人道五行说,亦名治道五行说,乃儒家创始人孔子所为。虽未明言“人道五行说”,但在相关典籍中已有其内容,指礼、义、学、仁、乐。见于《礼记·礼运》《孔子家语·礼运》等。

《礼运》提出了圣王治人情之法,孔子说:“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此以种田喻治国,圣王据民众之性情施以礼、义、学、仁、乐五种方法,即人道五行说。此本于天道五行说,是对天道五行说之效法,人事效法天道而行。

孔子之“礼、义、学、仁、乐”五行说重在治国,故亦称治道五行说。孔子说: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

(3)人德五行说,指思孟思想中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传世文献见于《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之思孟思想,出土文献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帛书《五行》及湖北荆门郭店竹简《五行》。思孟五行探讨的是德行,故称德行五行,即人德五行说。思,指子思,乃孔子之孙,受业于孔子弟子曾参;孟,指孟子,孟子思想承袭子思弟子。孟子通过阐发子思学说,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史称“思孟学派”,乃孔门儒学正宗。

仁、义、礼、智四行,孟子谓之“四端”,《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告子上》亦有相似说法。《礼记·丧服四制》谓之“人道”,说:“恩者仁也,理(礼)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智)也。仁、义、礼、智,人道具矣。”帛书、竹简《五行》说:“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

至西汉大儒董仲舒在四端之外,加一“信”字谓之“五常之道”,说:“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汉书·董仲舒传》)五常(仁、义、礼、智、信),与汉代崇尚五行说有关。董仲舒配以五行、五方等学说论证“五常”思想,并架构成“天人感应”之神学宇宙观,见《春秋繁露》,其后《汉书》《白虎通》尊之。此五常之义与帛书《易传·二三子问》“理顺五行”之义合,即至善性命之“德”行也。连劭名《帛书周易疏证》说:“理顺五行,同于《周易·说卦》所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至性以至于命。’”

五常配五行汉代有三种配法如下:

①董仲舒之配法:木仁,火智,土信,金义,水礼。《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东方者木,农之本,司农尚仁……南方属火也,本朝,司马尚智……中央者土,君官也,司营尚信……西方者金,大理司徒也,司徒尚义……北方者水,执法司寇也,司寇尚礼。”

②班固之配法:木仁,火礼,金义,水智,土信。班固《汉书·天文志》说:“东方春木,于人五常仁也……南方夏火,礼也……西方秋金,义也……北方冬水,知也……中央季夏土,信也。”

③郑玄之配法:木仁,金义,火礼,水信,土智。《礼记·中庸》郑玄注:“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智。”(《诗纬》同,疑郑注引之)。

(4)五德终始说。所谓“五德终始”,乃战国末驺衍关于历史变化的学说。《〈史记·封禅书〉集解》引如淳曰:“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五德各以所胜为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认为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德性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着历史上王朝的兴替和制度的改变。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递嬗,就是火(周)克金(商)、金克木(夏)的结果。秦始皇以及西汉的统治者都用此说为自己的统治寻找理论依据(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即

按五行(德)相胜说推演历代帝王更替。始于黄帝(土德)→夏禹(木德)→商汤(金德)→周文王(火德)→?秦始皇(水德)→汉朝(水德、土德之争)……。邹衍著作已亡轶,此说见《吕氏春秋·应同》篇,说: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此乃阴阳家邹衍之文散见于此。清·王先谦《汉书补注》说:

“王应麟曰:《封禅书》:‘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齐人奏之。’陶宪曾曰:《文选·魏都赋》注‘《七略》云,邹子有《终始》五徳,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5)圣王五帝说,指上古时期五个圣王以五行相生序推演历代帝王更替,即太皞伏羲氏(木)→炎帝神农氏(火)→黄帝轩辕氏(土)→少皞金天氏(金)→颛顼高阳氏(水)。见《孔子家语·五帝》,说:

“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文中老聃说“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乃五行相克序,而后文五帝法五行系相生序,疑“天有五行”之序有讹误。

(6)人用五行说,亦即地有五行。所谓“地有五行”,即指水、火、木、金、土(或金木水火土、或木火土金水之序)这五种物质本身,亦名“五材”,乃人用五行——“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

行,用也。“五行,犹五用也。水、火、木、金、土,各有不同之用,是谓‘五用’也”(程水金《尚书释读》)。

(7)人体五行说。《素问》《灵枢》《难经》以今文《尚书》附会五行说推演,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至今仍然指导中医临床说理,并诊治疾病。汉代还有以古文《尚书》附会儒家祭礼(牺牲解剖位置)推演者,即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

在汉代,由于《尚书》有今、古文经之分,故五脏附会五行亦有两套说法。

龙伯坚《黄帝内经集解·素问》说:

“五脏和五行的配合……在古代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今文尚书》欧阳说,这一配合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一种是《古文尚书》说,这一配合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这两种说法,古代医家都采用过。《周礼·秋官司寇·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句下,贾公彦疏引《阴阳疗疾法》说:‘肺属南方火。’可见著《阴阳疗疾法》的这一位医学家采用的和《古文尚书》说相同。

“《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所说也都与《古文尚书》说相同。但是《黄帝内经》采用的却和《今文尚书》欧阳说相同。西汉是今文家最兴盛的时代,所以今文说占了上风,古文说后来在医学上完全淹没了。

“郑玄说:‘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这是说,现在医学上五脏和五行的配合和《今文尚书》说相同,然后才能治愈疾病,否则不死即会变厉害……古文说所讲五脏与五行配合的位置,是根据祭祀的时候所宰杀的动物的向南的五脏实际位置排列的,所以脾在左,肝在右,肺在上,肾在下,心在中……今文说所讲的五脏与五行配合的位置,则是根据理想的。”

所谓“理想的”位置,当指五脏附会五行体性而言。如下说。

①今文经说法:指人体五脏附会五行,其顺序和配法是肝、心、脾、肺、肾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之五行,这是以体性而言,是目前成熟定型的说法,一直指导中医临床说理。

五脏与五行相配,在《素问》《灵枢》中多是与“阴阳四时五方”等合言之,从而体现《素问》《灵枢》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脏象论》《脏气法时论》《五运行大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

以体性而言,明确指出五脏与五行相配的关系,见于今文《尚书》欧阳说,并非首见于《素问》《灵枢》。

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五藏所属》说:

“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

所谓体性,如《尚书·洪范》所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也。

孔安国《传》:“水曰润下,火曰炎上,言其自然之常性。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木可以揉曲直,金可以改更。土爰稼穑,种曰稼,敛曰穡;土可以种,可以敛。”

孔颖达《疏》:“此亦言其性也。揉曲直者,为器有须曲直也。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器也。木可以揉令曲直,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义也。由此而观,水则润下,可用于灌溉;火则炎上,可用于炊爨,亦可知也。水既纯阴,故润下趋阴。火是纯阳,故炎上趋阳。木、金阴阳相杂,故可曲直改更也。郑玄《周礼》注云:‘种谷曰稼,若嫁女之有所生。’然则穡是惜也,言聚畜之可惜也。共为治田之事,分为种、敛二名耳。土上所为,故为土性。上文润下、炎上、曲直、从革,即是水、火、木、金体有本性。其稼穑以人事为名,非是土之本性。生物是土之本性,其稼穑非土本性也。”

《白虎通·五行》说:“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从革。土者最大,苞含物将生者出,将归者入,不嫌清浊为万物。《尚书》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所以二阳三阴何?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阴阳自偶。”

五脏以体性而言,《素问》《灵枢》有之。如

a.《素问·金匮真言论》说: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b.《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东方生风,风生木……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

“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

c.《素问·六节脏象论》说:

“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为阳中之太(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为阴中之少(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此为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d.《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

“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

由上可知,肝是木脏,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方位在东,其色青;心是火脏,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方位在南,其色赤;脾是土脏,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方位在中央,其色黄;肺是金脏,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方位在西,其色白;肾是水脏,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方位在北,其色黑。

因中医不重解剖重关系(天人相应之附会推演),故才保留了目前配法。

②古文经说法:五脏附会五行的另一套说法,以儒家祭礼牺牲五脏解剖位置而来。即肺在上,肾在下,心居中央,左是脾,右为肝。面南而立,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五脏配五行为:左脾即东方配木,上肺即南方配火,心居中央以配土,右肝即西方配金,下肾即北方配水。此源于古文《尚书》说,与《礼记·月令》四时祭脏有关。《素问》《灵枢》无此说。

《五经异义·五脏所属》说:

“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

郑玄驳之说:

“《月令》祭四时之位,乃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气。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

郑玄驳之“《月令》祭四时之位,乃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指儒家祭礼牺牲五脏解剖部位的上下次序。上肺下肾,左脾右肝中间心,即古文《尚书》五脏附五行具体所指。如宋·司马光《太玄集注·玄数》说:

“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五行。《月令》春祭先脾,夏祭先肺,中央祭先心,秋祭先肝,冬祭先肾,此玄符也。是故肺藏气者火也,肾藏精者水也,心藏神者土也,脾藏思者木也,肝藏血者金也。其为体(性)也,则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

(8)五脏配五行源于儒家祭礼

人体五脏配五行,其次序和配法是肝、心、脾、肺、肾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之五行(相生序),是目前成熟定型说法,源于汉代今文经家之学,一直指导中医临床说理,并诊治疾病。为何这样相配?《素问》《灵枢》《难经》未见有说。有人认为中医源于巫、源于道、源于易等,而五脏配五行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五行说乃推演中医核心理论体系之工具),然而巫、道、易等皆未有相关说法,可见此等渊源之说,是多么之苍白乏力!

据赵洪钧《内经时代》对儒家经典《尚书》《礼记》等考证,五脏配五行理论,源于儒家祭礼。用五行说目的是“使祭脏规范化、理论化”,并说“这种学说竟然由祭脏五行化的儒家学说中来”,虽感意外却很有见地。

汉代,由于《尚书》有今、古文经之分,故五脏附会五行理论亦有两套配法。一是古文经家之学,按儒家祭礼牺牲之脏解剖位置而来;二是今文经家之学,附会五行之体性而来。

据《礼记·月令》五时牺牲祭脏,即春(木)祭脾、夏(火)祭肺、季夏(土)祭心、秋(金)祭肝、冬(水)祭肾,“此等直据牲之五藏所在,而当春、夏、秋、冬之位耳”(孔颖达《礼记正义》),亦正与人体五脏解剖位置相合——左脾右肝、上肺下肾、中间心。此乃古文经家之学。许慎《五经异义·五脏所属》说:

“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

要之,五脏配五行源于儒家祭礼。

更新于:2小时前

下一篇:梦见老婆有外遇了她也承认了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