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经》,西晋道士王浮撰。一卷。以后陆续扩增为十卷。《通志·艺文略》即著录为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六亦录为十卷,并称魏明帝为之序。《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著录十卷,并引裴松之《三国志注》、《新唐书·艺文志》等说明化胡成佛故事的发生及对《化胡经》真伪的争议。敦煌写本有此经十卷本残卷,存一、二、八、十等卷,系唐玄宗时写本。按王浮所撰一卷本《化胡经》,早佚,后经增纂的十卷本,也仅存残卷。主要内容是敷衍老子携关令尹喜西入天竺,化为佛陀,立浮屠教,从此才有佛教产生的故事。现存唐玄宗时写本之第一卷,记西域八十一国名称,多与唐代典籍所载相同,当出于初唐。第十卷《老子化胡经玄歌》,则为北魏作品,可见此十卷本非一时一人之作。
老子化胡的故事最初起于东汉。汉桓帝时,襄楷上书提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盼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①三国时,化胡说内容进一步有所发展。 《三国志·魏书》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称: “《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②可见《浮屠经》以老子为佛陀之师,为《老子化胡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西晋惠帝朝(290~306)末年,道佛之争日益加剧,道士祭酒王浮与沙门帛远辩论二教邪正后,遂撮合历史上的老子化胡说,加上自己的引申发挥,创作《老子化胡经》,以证明道在佛先,道教地位应在佛教之上。
《老子化胡经》产生后,很快成为佛道二教斗争的一大公案,双方围绕此书的真伪,辩论了近一千年。道教方面力证此书之真,并以此为基础,相继造作了许多具有明显化胡内容的道书,如《玄妙内篇》《出塞记》《关令尹喜传》《文始内传》《老君开天经》等,以证明道优于佛;佛教方面除力辩此书之伪外,也造作伪经进行反攻,如《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等,说释迦为孔子、老子之师。至唐高宗、武周时,佛教方面将此事诉诸朝廷,请求禁毁《老子化胡经》,中间虽有较大争议(如八学士奉敕议《老子化胡经》,回言此经不假),终于两次下令焚毁。但是当时焚毁令不严,《老子化胡经》照样流传。直至元宪宗、世祖二朝,全真道侵占了佛教庙宇田产,佛教以《老子化胡经》是伪经为由头,两教再次展开大辩论。全真道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的两次辩论中败北,元朝廷两次下令焚毁道经,《老子化胡经》首当其冲,彻底被焚毁。从此该经亡佚,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皆无存录。
《老子化胡经》敷衍的老子化胡故事虽属虚构,但在此之前,《后汉书》《三国志》所记老子化胡事,似乎事出有因,或许在两汉前,“老子经”确已在西域流播,因此才有此讹传。
果真如此,倒是中印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值得进一步研究。
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老子化胡经》,人们所关心的并不是它所谈的内容(老子化胡成佛,自属虚构),而是通过对它的争论回顾佛道二教斗争的一段历史,此书的研究价值也仅在于此。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