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舆(风水地理学)历史渊源与沿革概述

2024-11-25 16:02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存储网页

(题注:根据网络资料整理,非原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这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国学精髓,从尘封已久的历史中走出。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典籍,《易经》被世人所熟知,誉为群经之首、也是群经之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源头。风水之学源于易学,自龙马负图,神龟载书后就有了河图与洛书,在《易经·系辞》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中国堪舆(风水地理学)在学理上有着浓厚的易经五行基础原理。

古代堪舆即现代所讲的风水地理学,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它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因此堪舆(风水地理学)与人之命运休戚相关。

古代堪舆即现代的民间通俗的风水地理学,如果应用于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或者应用于城乡规划与建设,是可以向科学方向发展的,但是如果应用于宿命论即现代民间的阴阳宅的选址方位与定基时辰以及期望通过宿命论的现代民间的通俗的风水地理学说复辟封建迷信思想或鼓吹命运神主或天定,那是天大的错误,今文暂且不论此议题!

一、堪舆(风水地理学)形成

风水学、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堪舆(风水地理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堪舆(风水地理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堪舆(风水地理学)。

风水是自然界中易学文化与人类生存环境结合的完美体现,是人类对自然良好生存环境的追求而达到福、贵、寿的一种本能;是天、地、人合一揭示茫茫宇宙奥秘愿想的途径。中国堪舆(风水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可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即先秦、秦汉、魏晋、隋朝、唐宋、明清、民国;每段历史都因不同的社会环境而有不同程度的传播。

(一)先秦:堪舆(风水地理学)之萌芽时期

风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但当时严格意义上的堪舆(风水地理学)还没有产生,只是出现了与堪舆(风水地理学)相关的相地知识,为后来风水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前提;人们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知道择地而居;先秦时就有相宅活动,先后有盘庚、公刘、周公等人在相地实践中都作过贡献。

(二)秦汉时代:堪舆(风水地理学)之酝酿时期

秦代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地脉观念,讲究风水地脉的习气无论是在朝廷还是民间都很盛行;汉代时,风水理论开始逐步成形,当时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已经出现,出现了《堪舆金匮》和《宫宅地形》这些堪舆(风水地理学)的奠基之作,形成了先哲对宇宙的总体认识构架;这些理论对风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风水最初的理论基础。

古代堪舆即现代堪舆(风水地理学),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它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因此堪舆(风水地理学)与人之命运休戚相关。

1.堪舆(风水地理学)-释义

堪舆即风水,其起源很久,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春秋时,《尚书》中有:“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的记载。至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乎?……堪舆家曰不可”的记载。到明朝时,大军事家,也是堪舆名家,《郁离子》的作者刘基,在一次南游中行至大屿山一带,曾发感言:“奇哉大屿山,日后定可富甲天下!(大屿山,即香港第二大岛。)”而今事实证明了他的推断。在现代人对他精湛的堪舆造诣所折服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堪舆这门学术的神妙。

何为堪舆?《淮南子》中有:“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它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因此堪舆(风水地理学)与人之命运休戚相关。

堪舆之学,博大精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两次世界大战前夕,都有彗星出现,这或多或少地都说明了天象运行,地道从之的理论。就象哲人所说: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山川有真性情,气势为先,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运有转变,而地气应之。

2.堪舆(风水地理学)-历史:东汉初,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中,始见载堪舆术专著,有谓"《堪舆金匮》十四卷",与言阴阳五行、时令日辰、灾应诸书同列"五行家"类,为当时"数术"六种之一。《堪舆金匮》作为其时堪舆家专著之一,奥旨不外与《史记》所述者同。据《后汉书•王景传》载,与班固同时代的水利专家王景,曾"以六经所载皆有卜筮,作事举止质于蓍龟,而众书杂糅,吉凶相反,乃参纪众家数术文书,冢宅禁忌、堪舆日相之属,适于事用者,集为《大衍玄基》。" 由此可见,堪舆之术确如司马迁和班固评述,乃由汉以前占卜之术传承分化而来。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水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到魏晋时期,风水理论体系初步建立,这个时期堪舆(风水地理学)流传很广;产生了像管辂、郭璞这样的风水宗师,三国时的管辂《管氏地理指蒙》是其经典之作,晋朝郭璞《葬书》是堪舆(风水地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书系统的提出了风水的基础理论,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而且被后世从事风水研究学者普遍尊郭璞为风水奠基鼻祖,《葬书》的问世,成为以后风水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晋以来,堪舆(风水地理学)在我国开始传播。

(三)隋朝时期:风水理论体系分野的时期

隋朝时,也是风水理论体系分野的时期,出现了一脉相承的师承关系,活动地域也相对清晰;隋时在风水理论方面最有建树的,当首推萧吉,其人精通乐理、五行、相宅之学,著有《五行大义》、《相经要录》、《五姓宅经》、《葬经》等书,于五行生克之理、勘察风水地理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四)唐宋时代: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

到唐代,各种文化也广泛兴起,是风水理论进一步发展、应用、成熟和风水著作大量面世期,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个时期,风水名人辈出,唐朝袁天罡、李淳风、杨筠松、丘延翰、曾文遄;宋朝有赖文俊、陈抟、吴景鸾、蔡元定、徐仁旺等一大批名师。

但具有影响的风水名师为杨筠松和赖文俊;杨筠松是唐僖宗朝国师,官至大夫,掌管天文地理之事,号救贫先生,代表作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青囊经》、《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免经》、《三十六龙》、《正龙子经》等书。

救贫先生风水理论的要点主要体现在《撼龙经》和《疑龙经》中,强调山龙落脉形势为主,开创了后世风水中的“形法派”,理论主要针对阴宅而言,其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说,为后来《八宅周书》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

宋朝年间的赖文俊,自号布衣子,世人称赖布衣,主要著作《催官篇》二卷,在风水界有一定影响力,是理气学派的典型代表作。

依托黄帝撰的《黄帝宅经》,以阴阳为根本,对“大地有机说”作了充分发挥,亦是理气派的重要之代表作。

(五)明清时期:形势派和理气派明显对立又迅速发展

明清时期是对前期风水理论进一步发挥释义和理论验证总结,同时,官方和民间并举,使风水著作大量在社会和民间涌现,形势派和理气派明显对立又迅速发展。主要代表作如:

1.明代王君荣的《阳宅十书》,陈梦和的《阳宅集成》、无名氏的《阳宅大全》;

2.蒋大鸿的《水龙经》、《地理辨正》、《古镜歌》、《天元五歌》、《归厚録》;

3.赵九峰的《地理五诀》,清代叶九升的《地理大成》;

4.魏春江的《阳宅大成》;

5.李国木的《地理大全》等。

明清两代,通过对各类堪舆(风水地理学)书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学者们的不断探研,风水理论已相当完备,很多资料成为当今研究历代风水的重要文献。

(六)民国时期:以一种迷信的民俗形式继续传播

民国年间,上海出版过廖平的《地学答》、《地理辩证补正》,佛隐的《风水讲义》等相地书籍,由于风水本身主要是以一种迷信的民俗形式传播,因此它在民间的研究运用始终没有终止过。

浙江钱塘人沈竹礽尽毕生精力,穷风水之精华,逝后由其儿子沈祖縣(沈瓞民)整理出版的《沈氏玄空学》,为玄空堪舆(风水地理学)又开辟先河,独树一帜,乃致玄空学成为近人研究风水的主流。

堪舆(风水地理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先祖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宝贵文化遗产,仍然值得我们透过现代文明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了解,汲取古人的智慧;它影响着一批又一批高素质、高境界的有志文化之士做更深入的探索,进一步挖掘风水的深层内涵,使风水这门学问得以继承发扬。

二、堪舆(堪舆(风水地理学))-学术派别

1.堪舆设计学。堪舆设计学(The Design Academic of Kan Yu (Feng Shui)),运用中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和堪舆学说进行创意思维的设计科学叫做堪舆设计学。科学也罢,迷信也罢,只要人们需要,这个社会需要,看起来很美好,很符合人们的心理冀望和感情冀望,这足以当成一门美学设计学和心理学的完美结合。

堪舆设计学,它包括对空间的设计和选择,对时间的设计和选择,还有对物质的设计和选择。对于国际东西方大学中国堪舆设计学研究院开设“中国建筑风水学”,“中国堪舆设计学”选修课,据国际东西方大学国际生态学院发言人透露,该课程计划目前已经很完整。课程设置不仅参考了欧美学校的同类课程,而且根据国际东西方大学校长成中英教授的意见,“我同意不能只在风水上下功夫,要有科学性的课程,要可以和他校至少不相上下”。

国际东西方大学中国堪舆设计学研究院确定把“堪舆设计学”作为一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共同理念,以设计学理念主导堪舆学研究,从而避免了在中国国内民间舆论与学术机构强加之的“科学”与“迷信”之争。

2.派别。堪舆(堪舆(风水地理学))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密切配合,其研究范围包括:天文、地理、气象、地质、景观、生物生态环境、室内布置、建筑、奇门遁甲、易经、其他宗教、灵修学、命理学、占筮等所有学问的涉猎与配合运用。

现在的堪舆学已分成三元、三合、玄空、九星、范宗、水法等派别,每派之下,复分数小派。主理气,偏峦头,或重奇门,或重道功,其门户之见是根深柢固的,各门各派都标榜著所谓“独门”的“秘诀”;而事实上,无论是何门何派皆各有特点,其理皆一,只要深入的研究就不难明白,所以真正懂堪舆学的人,是将各派的特点,应当等量齐观,融合各派的特长,而发为堪舆的妙用。

三、堪舆(风水地理学)-相关词汇

(一)中国古代堪舆(风水地理学)的六事

六事:阳宅所研讨之范园,除了形法,皆是属于个案处理以外,在用卦与方位方面,大抵是指住宅以内者,一共以六种主要之项目作推论之主旨,通称之为阳宅六事。分别是:

1.门—指外大门、宅门、房门、后门,以住宅之实际状况而论。

2.路—路是指大门以内至厅门中间之信道,是以其范围大小而作原则性之推论。

3.灶—今日指厨房的煤气或石油气炉位置。

4.井—今日是指自来水或者是水塔之方位。自来水又以厨房中用作煮食的为主。

5.坑厕—现今之洗手间。

6.碓磨-今日之住宅已经很少有碓磨之设施,除非是特定之职业,有磨转研碾之机械设备,方有推论之必要。

(二)堪舆(风水地理学)的专有术语

1.香火:是指祖先祠堂,土地祠神之祠,皆须安置于宅主之本命吉方,方为得宜。

2.尺法:阳宅之尺法,古有四种:子房尺,曲尺。鲁班尺,玄女尺。今日通常用者是鲁班尺。兹将四种尺法简介于后:

(1)鲁班尺:以常见“财、离、义、宫、劫、害、本”八个间隔,以“财、义、宫、本”四字为吉。

(2)子房尺:以九寸为九步。金星吉。火星凶。罗星凶。本星吉。紫燕吉。文星凶。计都凶。月悖凶。水星吉。此法令已不多见用。

(3)曲尺:以九寸分九步。一寸为一白吉,六寸为六白吉。八寸为八白吉。九寸为九紫吉,其余的“二、三、四、五、七”寸皆为凶。依此而论,阳宅之门,窗等尺寸,只以寸的余为吉凶依凭。譬如二尺八寸为吉。二尺四寸为凶等。

(4)玄女尺:以九寸分八步。贵人吉。天灾凶。天财吉。官禄吉。孤独凶。辅弼吉。以上诸法皆不忌加半寸。

3.五灶应日(吉凶俱同):

(1)木灶—应三十日后。

(2)土灶—应五十日后。

(3)火灶—应二十日后。

(4)水灶—应六十日后。

(5)金灶—应四十日后。

4.月偶:阴宅为日奇,阳宅为月偶,故此,月偶即是阳宅的别名。

5.旁拱:是指二山中有一水,二水中有一山,其处立宅,形如水反跳,而实为“旁拱”之吉。

6.宅基:可分之为六种。(一)平坡。(二)平岗。(三)平原。(四)平洋。(五)平田。(六)平湖。阳宅在山岗郊外之处,是取高而不取窝。

7.纳气:纳气与乘气不同,乘气是乘地气,纳气是纳理气,即是不以宅之坐向为主,兼取门、路之气。

8.安灶忌日:

(1)正五九月—忌子卯日。

(2)二、六、十月忌甲子日。

(3)三、七、十一月忌癸酉日。

(4)四、八、十二月忌庚午日。

(5)安床忌日—用建除十二神,心、昂、奎、娄、箕、尾、参。

9.五神:用于阳宅修造之条例。

(1)甲乙为青龙。

(2)丙丁为明喜。

(3)戌已为仓库。

(4)庚辛为白虎。主白哭泣之丧事。

(5)壬癸为盗贼。主有招盗。

10.福元:宅之坐为福德宫,人命各有所宜,东四命居东四宅,西四命居西四宅。

11.命向:屋有“坐、向”命有“东、西”。专论山向而不论命者大凶,专论命而不论山向者“小凶”。合命又合坐向者,则其福永固。

12.火向:灶“火门”直向四吉方“生气、延年、巨门、伏位”。

13.烟道:即今日之抽油烟机出口。宜出四凶方:绝命,五鬼、祸害、文曲。

14.吉凶配属:

(1)四吉方:生气、延年、巨门、伏位宜配床、香火、大门、后门、房等等。

(2)四凶方—绝命、五鬼、祸害、文曲宜配灶座坑厕、碓磨,秽物等等。

四、堪舆(风水地理学)-道具

(一)罗盘:罗盘是理气宗的操作工具,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

(二)山水画:水代表财富;客厅摆设山水画时,就必须注意画中水流的方向不可以朝门口、屋外,而水流的方向最好是主卧房、屋内。而尤其是卧房内不要摆放“万马奔腾”、“猛虎下山”的画作,否则容易破坏夫妻和谐。

三)风水剑:风水剑种类繁多,七星剑、桃花剑,或者其他材质做成的剑,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克制屋外的尖角、电线杆的煞气,以及避官司口舌。须注意风水剑并不需要开锋,甚至可说,不宜开锋,因为开了锋的剑锐利,容易伤人,钝剑不伤人,却仍然可以驱除阴灵。

(四)八卦镜:镜子的化煞功能实属一等一,走在大街小巷中,很容易可以发现悬挂在屋檐墙壁上的八卦镜。悬挂八卦镜有三点要留意:1、中午12点整悬挂;2、开光;3、反射出去的方向不可射到别人房屋,不可将自己居家的煞转向别人居家。

(五)风水缸:养一盆风水鱼,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改运方法。但是因为简单,反而让人以为养了鱼就有效。实际上养鱼的注意事项相当多,包括要招财的话必须放在明财位,也就是家中大门的斜对角;鱼只要照顾好,不要动不动就生病、死亡。

(六)神佛图画:民众会将神佛的图画表框回家供奉、祭拜,却不知须经过法师开光、请神佛附身在此图画上才行。因为据说不好的秽气,邪魔妖道及有可能附身神佛的形体上,破坏点香祭拜之人的运气。

七)盆栽植物:扭转乾坤、带来好运的盆栽植物不少,金钱竹、马拉巴栗、兰花等等都是大家爱用的前几名。 当这些象征吉祥的盆栽植物花谢了、叶枯了,一定要马上更换一盆,才能继续聚气。

(八)风铃:风铃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加上造型可爱,吸引许多人喜爱。风水上风铃是制煞的工具,尤其适合挂在大门入口处。但是绝对不要挂在小孩子的书房或主卧室,因为风铃的声音听久了会让人心浮气躁。

(九)祥狮瑞兽:包括狮子、鹿、马、龙、麒麟、咬钱蟾蜍、貅等都是改风水时会列入考量的祥狮瑞兽。狮子、麒麟、咬钱蟾蜍的头须朝向门口,表示将各方财气、福禄吸引进来。但鹿、马的奔走方向及头部须朝向屋内,代表吉神入宅。

五、堪舆(风水地理学)-业内名人

一)秦汉时代: 九天玄女、赤松子、黄石公、张子房、樗里子;

(二)南北朝时期:太乙真人、葛玄、葛洪、郭璞;

三)唐朝:白鹤仙、丘延翰、司马头陀、杨筠松、曾求己、刘子先、廖三传;

四)五代时期:黄妙应、曾文遄、刘江东、廖瑀、何令通;

(五)宋元时代:陈希夷、吴克用、吴景銮、廖金精、赖布衣、谭敦素、游潜;

(六)明朝:目讲师、焦仁山、刘基、冷 谦;

(七)清朝:蒋大鸿、郑熊、蒋国、章仲山、朱旭轮、华湛恩、温明远、 马泰青、沈竹礽、沈祖緜、萧宣、谈养吾、尤惜阴。

(八)现当代:颜廷利(求前大师)、王云朋(百川先生)、沈竹礽(沈绍勋)、廖焕基(廖救命)、梁景超(梁洪瑞)、董鸿渐、董墅评(董斌)、董易奇、章仲山、以龙、邵伟华、杜奇泽、严峻

六、堪舆(风水地理学))-典籍   

1.先秦时期的《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已失)。

2.郭璞:《葬书》。

3.杨筠松: 《青囊奥语》、《撼龙经》上下卷、《玉尺经》、《天玉经序》、《疑龙经》上中下卷、《造命千斤歌》、《天玉经 》 。

4.赖布衣:《催官篇评龙章 》 、《催官篇评穴章 》、《催官篇评砂章 》、《催官篇评水章》。

5.曾文辿:《青囊序》。

6.陈希夷:《造微赋》。

7.刘江东:《寻龙歌》。

七、晋代《葬书》原文及附《四库存书》注释

(一)《葬书》原文如下: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阳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行,盖言此也。经云: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若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若进而却,若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元)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夫重冈叠阜,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垅之止,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垅如脚。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侯虏有间。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藏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经曰: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经曰:山来水回,贵寿丰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

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乾如穴栗,湿如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后八方。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顺兆页。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

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

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势,百尺之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

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势如戈矛,兵死刑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势如负扆,有垅中峙,法葬其止。

王候崛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昏乱。形如乱衣,妒女淫妻。形如灰囊,灾舍焚仓。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仰刀,凶祸伏逃。牛卧马驰,鸾舞凤飞,螣蛇委蛇,鼋鼍鳖龟,以水别之。牛富凤贵,形类百动,葬者非宜,四应前按,法同忌之。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经曰:穴有三吉,葬有六凶。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持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自灭亡,耳致候王。唇死其伤。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必后世福。伤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祸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二)《四库存书》对《葬书》注解

1.葬者乘生气也。

《四库》注解: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陶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2.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四库》注解: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名也。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于天,实出于地。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3.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四库》注解: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一气相荫,由本而达枝也。故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或谓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荫亦绝,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蒌薮螟蛉之类是也,尚何疑焉。

4.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四库》注解: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嶂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翕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苟盗其精英,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遂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肖象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世有往往以遗骨弃诸水火而无祸福者,盖心与之离故也。

5.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四库》注解:汉未央宫一日无故钟自鸣,东方朔曰:“必主铜山崩应。”未几,西蜀果奏铜山崩。以日揆之,正未央钟鸣之日也。帝问朔何以知之,对曰:“铜出于山,气相感应,犹人受体于父母也。”帝叹曰:“物尚尔,况于人乎?昔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啮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离侍侧,则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耳。故知山崩钟应,亦其理也。”

6.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四库》注解:此亦言一气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华,而家藏之栗亦芽,实之去本已久,彼华此芽,盖以本性原在,得气则相感而应,亦犹父母之骨葬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也。夫一气磅礴于天地间,无端倪,无终穷,万物随时运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7.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四库》注解: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精化为骨,血化为肉,复藉神气资乎其间,遂生而为人。及其死也,神气飞扬,血肉消溃,惟骨独存。而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内乘生气,外假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盖神趋则气应,地灵而人杰,以无为有,借伪显真,事通阴阳,功夺造化,是为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8.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

《四库》注解:丘垅为阴,冈阜为阳。丘言其高,骨乃山这带石者。垅高不能自立,必藉石带土而后能耸也。冈者迹也,土山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垅之有骨,气随而行则易见,支无石,故必观者毛脊而后能辨也。然有垅而土、支而石、垅而隐、支而隆者,又全藉乎心目之巧以区别也。

9.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四库》注解:谓生气随支垅体质流行,滔滔而去,非水界则莫之能止。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前后左右环围,然后能藏风而不致有荡散之患。经云:明堂惜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可不慎哉!

10.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四库》注解:高垅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罅隙通气适当肩背,便能成疾,故当求其城郭密固,使气之有聚也。平支之穴,地阳自下而升,生气沉潜,不畏风吹,[缺]出在旷野,虽八面无蔽,已自不觉。或遇穴晴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故不以宽旷为嫌,但取横水之有止,使气之不行也。此言支垅之取用不同有如此。

11.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四库》注解:支垅二者,俱欲得水,高垅之地,或从腰落,虽无大江拦截,亦必池塘以止内气,不则去水稍远,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倘金鱼不界,则谓之雌雄失经,虽藏风亦不可用。平支之地,虽若无蔽,但得横水拦截,何嫌宽旷。故二者皆以得水为上也。

12.经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四库》注解:水流土外,谓之外气;气藏土中,谓之内气。故必得外气形横,则内之生气自然止也。此引经以结上文得水为上之意。

13.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四库》注解:高垅之地,落势雌雄,或去或止,各有[缺]作自[缺]一地可尽其力量也。而好龙多从腰落,分布枝蔓于数十里之间,或为城郭朝乐官曜禽鬼捍门华表罗星之类,皆本身自带不可为。彼既流行,而余者非止也,但当求其聚处,而使之不散耳。平支之龙,大山跌落平洋,四畔旷阔,其为城郭,亦不过高逾数尺而已,且去穴辽远,朝山一点,在乎云霭之表,人莫不以八风无蔽为嫌,又岂知支垅气隐,若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也,但得横水拦截,使之有止耳。此言支拢之气盛者如此。

14.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

《四库》注解:上句言垅,下句言支。高垅之地,阴之象也,气在内,强刚而沉下,故言涸燥当深葬。平支之地,阳之象也,气在外,弱柔而浮上,故言坦夷当浅葬。

15.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四库》注解:高垅之葬,潜而弗彰,故深,取其沉气也;平支之葬,露而弗隐,故浅,取其浮气也。得乘者,言所葬之棺,得以乘其生气也。浅深,世俗多用九星白法以定尺寸,谬也。不若只依金银炉底求之为得。

16.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四库》注解:阴阳之气,即地中之生气,故噫为风,升为云,降为雨。凡所以位天地育万物者,何莫非此气邪!斯盖因曰葬乘生气,故重举以申明其义。愚尝谓能生能杀,皆此气也。葬得其法,则为生气,失其道,则为杀气。如所谓加减饶借吞吐浮沉之类,并当依法而剪裁之,不致有撞杀冲刑破腮翻斗之患也。

17.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四库》注解:气本无体,假土为体,因土而知有此气也。水本无母,假气为母,因气而知有此水也。五行以天一生水。且水何从生哉?生水者金也,生金者土也。土腹藏金,无质而有其气。乾藏坤内,隐而未见,及乎生水,其兆始萌。言气为水母者,即乾金之气也。世人不究本源,但以所见者水尔,故遂以水为天地之始,盖通而未精者也。

18.经曰:土形气形,物因以生。

《四库》注解:生气附形而有,依土而行,万物亦莫非[缺]也。此引经结上文有土斯有气之意。【原文】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四库》注解:气行地中,人不见,其始也则因地之势而知其行,其次也又因势之止而知其聚也。

19.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四库》注解:善葬者,必原其起以观势,乘其止以扦穴。凡言止者,乃山川融结,奇秀之所有,非明眼莫能识也。《片玉髓》云:草上露华偏在尾,花中香味总居心。其止之谓与!或谓粘穴乘其脉之尽处为止,然则盖倚撞安可以止云。不知人正恐后世不识止处,故立为四法以乘之。夫盖者止于盖,倚者止于倚也,撞粘莫不皆然,唯观义之所在,高低正侧,何往而非止乎!

20.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四库》注解:平夷多土,陡泻多石,支之行必认土脊以为脉,垅之行则求石脊以为骨。其行度之势,委蛇曲折,千变万化,本无定式,大略与丘垅之骨、冈阜之支略同。

21.千足为势,百尺为形。

《四库》注解:千尺言其远,指一枝山之来势也。百尺言其近,指一穴地之成形也。

22.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四库》注解:原其远势之来,察其近形之止,形势既顺,则山水翕合,是为全气之地。又当求其止处而葬之,斯尽善矣。止之一字,最谓吃紧。世之葬者,不乏全气之地,但于止处则有昧焉耳。夫千里来龙,五尺入手,才差一指,尽废前功,纵奇峰耸拔,秀水之玄,皆不为我用矣。若得其传,知其止,则如数二三,辨黑白,人或见其莽然可左可右可移可易,而不知中间自有一定不易之法,尺寸不可迁改者。指南云:立穴若还裁不正,纵饶吉地也徒然。高低深浅如葬误,福变为灾起祸愆。

23.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

《四库》注解:宛委自复,指其势而言。或顺或逆,即委蛇东西或为南北之意也。回环重复,以其形而论。层拱叠绕,即朝海拱辰之义也。全气之地,其融结之情如此。如人踞然不动,而有所待然。如贵人端坐,器具华陈,揽之而有余。

24.欲进而却,欲止而深。

《四库》注解:上句言拥卫之山须得趋揖朝拱,不欲其僭逼冲突而不逊也。下句言潴蓄之水必得止聚渊澄,不欲其陡泻反背而无情也。

25.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四库》注解:来山凝结,其气积而不散;止水融会,其情聚而不流。斯乃阴阳交济,山水冲和也。水深沉则土壤高厚,气冲和则草木茂昌。程子曰:曷谓地之美?土色光润,草木茂盛,乃其验也。气像尊严,若千乘之贵;拥簇繁伙,犹万金之富。

26.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四库》注解:堂局完密,形穴止聚,则生气藏蓄于中矣。善葬者因其聚而乘之,则可以福见在昌后裔。如万物由此气而成化育之功,故为上地。

27.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四库》注解:支龙贵平坦夷旷,为得支之正体。而土中复有支之纹理,平缓恰软,不急不燥,则表里相应。然却有支体而得垅之情性者,直如掷抢,急如绷线,谓之倒火硬木,此阳中含阴也,法当避杀粘唇架折而葬。刘氏所谓直急则避球而凑檐是也。阳者为弱,本宜凑入,奈何性急,要缩下一二尺,缓其急性,苟执支法扦之则凶。此支龙之至难体认者,故景纯谓支龙之辨,盖言此也。

28.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

《四库》注解:此言平支行度体段,原其始则气势随之而行,乘其止则气脉因之而钟,观势察脉,则可以知其气之融结矣。

29.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四库》注解:隐隐,有中之无也,隆隆,无中之有也,其体段若盏中之酥,云中之雁,灰中线路,草里蛇踪,生气行乎其间,微妙隐伏而难见,然其吉则无以加矣。

30.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四库》注解:引经以明上文支龙行度,言平夷之地,微露毛脊,圆者如浮沤,如星,如珠,方者如箱,如印,长者如玉尺,如芦鞭,曲者如几如带,方圆大小不等者如龟鱼蛙蛤,是皆地之吉气涌起,故土亦随之而凸起。及其止也,则如鸡窠旋螺之状,言形止脉尽而一水交度也。高水一寸,便可言山,低土一寸,便可言水,此支气之止,与水朋比而相为体用者也。势顺形动者,龙势顺伏而不反逆,局形活动而多盘旋,砂水钩夹,回环重复,首尾无蔽,始终有情,依法自可扦穴。

31.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四库》注解:山言垅也,势虽险峻,而其中复有不险之穴,但当求其止聚融会处而葬之,则善矣。盖高垅之地,来势高大,落势雄壮,结势亦且[缺]急此[缺]之[缺]也,却有一等以陇为体而得支之情性者,大山翔舞垂下,及至平地,变为支体,谓之下山水,此阴中含阳也。若不识粘葬山麓,莫不以前拖平地为裀褥,岂知其势未往,两边界水随脉而行,平平隐伏,直至堂心,其脉始尽。《天宝经》曰:凡认脉情看住绝,水若行时脉不歇。歇时须有小明堂,气止水交方是穴。后面要金气可乘,前头要合水可泄。若还凿脑而凿胸,凑急伤龙匪融结。此定穴之密语也,故当求其砂水会处,枕球而葬。阴者为强,固当缩下,奈何性缓,要插上七八寸,急其缓性,名为凑交斗煞,刘氏所谓摆缓,则入檐而凑球是也。苟执垅法扦之,则主败绝,此又高陇之至难体认者。

32.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乘其所来。

《四库》注解:言生气之所从来,因其来而知其止,故葬者得以乘之,不使有分寸之违也。脉不离棺,棺不离脉,棺脉相就,剥花接木,法当就化生脑上,循脉看下,详认鸡迹蟹眼三文名字交牙滴断,或分十字,或不分十字,看他阴阳配与不配,用人强弱顺逆急缓生死浮沉虚实,以定加减饶借。内接生气,处扬秽气,内外符合,前后无蔽,始为真穴,一有不顺,即花假矣,此乘生气之要诀也。下言乘金穴土义同。

审其所废。

《四库》注解:谓入首废坏,真伪莫辨,故不得不详加审察也。夫天真未丧,则定穴易为力,但乘其来,即知其止。却有一等不幸为牛关践踏,上破下崩,岁久年深,或种作开垦,或前人谬扦其旁围墙拜坛,不无晦蚀,或曾为居基,益低损高,或田家取土锄掘戕贼,而大八字与金鱼不可得而移易,但要龙真局正,水净砂明,当取前后左右四应,证之心目,相度酌量开井,无不得矣。盖夫一气化行支垅,随气而成形质,今既废坏莫辨,故必于废中审之,则凡所谓阴阳刚柔急缓生死浮沉虚实之理,无不瞭然。既得其理,则倒杖之法亦因之而定焉。

择其所相。

《四库》注解:谓择其所相辅于我者。法当于小八字下看两肩暗翊,肩高肩低,以分阴阳作用,次视三分三合,崎急平缓,以别顺逆饶减。尽观蝉翊之砂,虾须之水,以定葬口界限,是皆左右之所相。苟失其道,则有破腮翻斗、伤龙伤穴、伤浅伤深之患,故不得不详加审择也。下篇言相水印木义同。

避其所害。

《四库》注解:谓避去死气,以求生气也。盖穴中之气,有刑有德,裁剪得法,则为生气,一失其道,则为死气,故不得不审而避之。何以言之?避死挨生是也。如阳脉落穴,以阴为生,阳为死。阴脉落穴,以阳为生,阴为死。脉来边厚边薄,以薄为生,厚为死。双脉一长一短,以短为生,长为死。一大一小,以小为生,大为死。以秀嫩光净圆厚涌动为生,枯老臃肿破碎直硬为死。又或砂水之间,反坑斜飞,直撞刺射,皆为形煞。横过之山如枪如刀尖利,顺水可收拾为用者用之,可避去者避之,此则以眼前之所见者而论之也。又程子谓五患,刘氏谓四恶,皆在所当避也。【原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祸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吸中言应速也。

33.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

《四库》注解:上文所谓乘审择避,全凭眼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及夫穴场一应作用,裁剪放送之法,皆是也。陈希夷先生曰:圣人执其枢机,秘其妙用,运于已心、行之于世,天命可移,神功可夺,历数可变也。道不虚行,存乎人耳。

34.祸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吸中言应速也。

《四库》注解:祸福之感召,捷于影响,能乘能审,能择能避,随其所感,否则为凶应矣。大要在分别阴阳以为先务。有纯阴纯阳,边阴边阳,上阳下阴,上阴下阳,阴交阳半,阳交阴半,强阳弱阴,老阳嫩阴,各有作法阴来则阳受,阳来则阴作,或入搪而斗口而凑檐。又有阳嘘阴吸这不同,顺中取逆,逆中取顺,情有盖粘,则正口顺作,情在倚撞,则架折逆受。假若阴脉落穴,放棺饶过阳达,借阳气一嘘,其气方生。阳脉落穴,放棺饶过阴边,借阴气一吸,其气方成。所谓阳一嘘而万物生,阴一吸而万物成是也。苟不识裁剪放迭之法,当嘘而吸,当吸而嘘,宜顺而逆,宜逆而顺,及夫左右吐深浅不知其诀,不能避杀挨生,则生变为杀气,纵使高下无差,左右适宜,浅深合度,犹且不免于祸,况未当于理者乎!古歌日:若还差一指,如隔万重山。良有以也。

35.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已福。

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

《四库》注解:土色光润,草木茂盛,为地之美。今童山粗顽,土脉枯槁,无发生冲和之气,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山石,文理湿润,光如卵壳,草木不可立根,自然、不产,开井而得五色土穴者,是又不可以童而弃也。

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

《四库》注解: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山既凿断,则生气隔绝,不相接续,故不可葬。《青华秘髓》云:一息不来身是壳。亦是此意。然与自然跌断者则又不相侔矣。

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

《四库》注解:高垄之地,何莫非石,所谓山势原骨,骨即石也,石山行度,有何不可,惟融结之处不宜有石耳。夫石之当忌者,焦硬而顽,麻燥而苏,或不受锄掘,火焰飞扬,肃煞之气,含烟带黑,为凶也。其余纵使有石,但使体质脆嫩,文理湿润,颜色鲜明,则无不吉矣。又有厅形怪穴隐于石间者,四畔皆石,于其中有土穴,取去土尽,始可容棺。又有顽石凿开而下有土穴,皆可入选,是未可以石为嫌也。 

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

《四库》注解:此言横龙滔滔竟去,挽之不住,两边略有垂下,不过挠掉而已。气因势而止,穴因形而结,过山无情,其势未止,其形未往,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横龙滴落,正龙腰落,及夫斩关为穴者,不同也。

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

《四库》注解:支龙行度,兄弟同完,雌雄并出,及其止也,城郭完密,众山贵集,方成吉穴。彼单山独龙,孤露无情,故不可葬。却又有一等支龙不生手足,一起一伏,金水行度,跌露平洋,两边借外卫送为养荫,及其止也,雌雄交度,大江拱朝或横拦,外阳远接,在乎缀纱之间,纵有阴砂,仅高一步,此又不可以孤露而弃之地。何以言之?盖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所以为贵也。

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已福。

《四库》注解:此复证五凶之不可用也,凡此是无所[缺]适足腐骨烂棺而已,主退败少亡痨疾,久则归于歇灭,可不慎哉!

36.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朝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

《四库》注解:此言上地龙之行度体段也,大顿小伏,藕断丝连,谓之脱卸。夫大地千百里,行龙其何可穷乎,故远若自天而来也。

若水之波:此言隐藏伏于平洋大圾之间,一望渺无涯际,层层级级,若江而之水,微风荡漾,则有轻波细纹,谓之行地水。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矣。

若马之驰:原其起,若马之奔腾,将欲止,如马之及厩。

其来若奔:其来也,奔驰迅速,如使者之告捷。

其止若尸:其止也,若尸居不动,无复在去意,

若怀万宝而燕息:众山朝揖,万水翕聚,如贵人燕安休息珍[缺],富如万金,若揽而有也。

若具万膳而洁斋:明堂宽绰,池湖绦绕,左右前后眼界不空,若贵人坐定,珍撰毕陈食前方丈也。

若橐之鼓:口乃无底囊,今煅者引风之具即者其类也,才经鼓动,其气即盛,吉纳气之满也。

若器之贮:如器之盛物,满而溢 ,言气之止聚也。

若龙若鸾,或腾或盘:若龙之般旋,蛮之飞腾,言其活动有皖蜒翔舞之体段,无破碎死蠢之形状。

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来势如虎出深林,自幽而渐显气象,蹲踞而雄壮;止势如鹰落平砂,自高而渐低,情意俯伏而驯顺,气象尊严,拥护绵密,若万乘之尊也。

天光发新:眼界轩豁,气象爽丽,神情性悦,一部精神,悉皆收摄而纳诸扩中,然而至理微纱,未易窥测,要令目击道存,心领意会,非文字之可传,口舌之可语也。《中庸》曰:人莫饮食,鲜能知未也。朝海拱辰。

朝海拱辰:如万水之朝宗,众星之拱极,枝斗之护花朵,廊论著之副厅堂,非有使之然者,乃一气感召,有如是之翁合也。《易》云: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其斯之谓与!

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几真龙落处,左回右抱,前朝后拥,所以成其形局也。未有吉穴而无吉。案:若龙虎抱卫而主客不相应,则为花假无疑。 

四势朝明,五害不亲:四势即龙、虎、主、客也,贵乎趋揖朝拱,端正严而不刺侧,明净而不模糊。情势如此,乌有不吉?更欲不亲五害。五害者,童、断、石、独、过也。

十一不具,是谓其次:此特指上地而言。十中有一[缺]。泥以为说,则世间无全地矣,非概论也。

海眼曰:篇中形势二字,义己瞭然,可见势在龙,而形在局。非俗人之所谓喝形也。奈何卑鄙之说,易惑人心,须至锢蔽。以讹传讹,以盲诱盲,无益反害,莫此为甚。总之道理,原属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匪直今人之术不及古人,今人之用心,先不及古人之存心矣!奈何?

更新于:2小时前